当我们面对浩翰的经济学著作海洋时,众多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版本,五花八门的部门经济学,形形色色的经济问题探讨……令人应接不暇。简单地说,这些都是在教授我们“理论”和“工具”。我们是否有过瞬间的遗憾或已是长久的遗憾?那就是很少能读到教授如“使用理论”和“运用工具”的著作。美国学者唐·埃思里奇所著《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一书,被收录于经济科学出版社“国外经济学教材库”,它的出版,相信可以给经济学界人士一些启迪。
——“数字没有说谎,但说谎者在使用数字”。
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展的统计、数学模拟技术相结合,为经济学家探索、解释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提供了手段。这些手段使我们跨越了过去不可逾越的认识障碍。然而,在这些技术和手段提供了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作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求解复杂数学公式的简便性也可能纵容我们滥用这种技术,并使我们对所掌握的知识产生错误的自信。像有正确程序的计算机模型能迅速产生正确信息一样,有内在推理错误的计算机模型也能迅速地产生错误信息”。机会和风险将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和开发这种技术及其潜在能力。经济学家应有处理信息和数字的能力,信息可靠性基于它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而信息产生的程序与过程常常影响着信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如果经济学家没有能力处理信息和数字(不是编造信息和数字),那么在有信息、无信息、错误信息中,不如选择无信息。当我们不仅懂得理论、掌握工具,而且会运用理论和使用工具时,就可以避免因错误的信息和数字而“说谎”。
“知”与“行”的经济学
作者认为:“学习经济学是为了尽可能完成给定的、有实际目标的研究项目,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以及对它的学习则正是要对所学的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做出整合。”这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
正规的经济学教学,要经过基础理论、专业课、相关专业课、实习等各个阶段;然而,在处理如何从事教学和研究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时,却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学中的范例、案例似乎可以成为训练研究能力的途径,因而,没有专门教授方法论的课程,以至于大多数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常常困惑自己受到严格的训练但为什么仍然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都要在数次的磨炼后才能有所悟出。这就是我们“知”的经济学远远多于“行”的经济学。
“知”故然重要,不“知”则无法“行”。但“知”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行”。如果不“行”,“知”也失去了意义。美国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对改进美国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两个主要建议:(1)更多地强调“实在世界”的问题并通过对它们的经济研究更多地强调应用;(2)更多地强调交流,特别是写作和向大众讲述经济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克鲁格等,1991);此外,在正确准则的指导下和导师的监督下进行研究是学习进行实用研究的最好途径(汉森,1991)。
《应用经济学方法论》为克服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缺点:主要教授学生“知”的经济学,却很少教授他们“行”的经济学,可以说提供了一个思考。
作者写本书,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1)介绍运用于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方法论的要领和哲学基础;(2)对如何计划、设计和进行经济学研究提供程序指导。
该书不是有关科学哲学的书,尽管它对不同哲学体系中与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特别密切的部分,有选择地做了综述;也不是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推理方法的书,尽管经济学方法论的很多部分十分重要;也不是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的书,尽管我们如何选择和使用单个的技术或工具。或两者的结合也是方法论所要涉及的问题。作者将论题集中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或曰研究的是如何着手和从事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研究。作者认为其哲学信仰是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混合物,但相对偏重于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他将经济学看作一门艺术,也看作为一门科学,这取决于经济学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应用。
“经济学与经济研究主题多种多样,不可能把对研究的理解、计划和实施归纳为一个步骤清单或一个通用公式,但存在着经过时间检验的、可信的准则与方法”——作者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撰写了本书,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益处。